藏經齋古典素材網 藏經齋古籍網

史記.1-130卷.司馬遷撰.裴骃集解.1656年汲古閣版 古籍古書網盤下載

這是光緒11年補輯并重镌的汲古閣十七史系列叢書中的《史記》130卷。《史記》分本紀、表、書、世家、列傳五部分,記載了上起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(約公元前3000年)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(公元前122年)共三千多年的曆史。

《史記》是曆史上第一本“紀傳體”史書,它不同于前代史書所采用的以時間爲次序的編年體,或以地域爲劃分的國别體,而是以人物傳記爲中心來反映曆史内容的一種體例。從此以後,從東漢班固的《漢書》到民國初期的《清史稿》,近兩千年間曆代所修正史,盡管在個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,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《史記》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,而成爲傳統。同時,《史記》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,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,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,被魯迅譽爲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《離騷》”。

全書有本紀十二篇,表十篇,書八篇,世家三十篇,列傳七十篇,共一百三十篇。班固在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中提到《史記》缺少十篇。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《景帝本紀》、《武帝本紀》、《禮書》、《樂書》、《律書》、《漢興以來将相年表》、《日者列傳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龜策列傳》、《傅靳列傳》。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,但《史記》殘缺是确鑿無疑的。今本《史記》也是一百三十篇,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,漢元帝、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《史記》,今本《史記》中“褚先生曰”就是他的補作。《史記》取材相當廣泛。當時社會上流傳的《世本》、《國語》、《國策》、《秦記》、《楚漢春秋》、《諸子百家》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,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,都是司馬遷寫作《史記》的重要材料來源。特别可貴的是,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,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。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,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,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。由于取材廣泛,修史态度嚴肅認真,所以,《史記》記事翔實,内容豐富。

裴骃,字龍駒,南朝劉宋時河東聞喜(今山西聞喜縣)人。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之子。爲舊注史記三大家之一。與其父裴松之及裴子野合稱“史學三裴”。

微盤下載:史記.1-130卷.司馬遷撰.裴骃集解.1656年汲古閣版

百度雲下載:史記.1-130卷.司馬遷撰.裴骃集解.1656年汲古閣版

評論0

請先
顯示驗證碼
沒有賬号?注冊  忘記密碼?

社交賬号快速登錄